文章目錄
今天是 2025 年 10 月 6 日,今天的關鍵報告要探討的是《 漫長的危機與 Z 世代的崛起!》
美國政府「又」關門了。
既然是「又」,那就表示這件事情在資本市場已經司空見慣,影響程度自然也就相當有限。而且就過去經驗,美國政府關門期間,股市反而表現多半是正面的。但這並不表示,各國政府不存在著任何危機。
我們在之前的報告中提到,目前各國政府的債務困境很難有簡單的解決之道。節約支出有其極限,阿根廷米萊政府的「休克療法」現在只剩下「休克」而沒有「療法」。所以川普捨棄了政府效率部,擁抱大美麗法案,而其他已開發國家也走向了財政擴張。這可能是現在的唯一解方,一方面用財政支出刺激經濟,另一方面則是搭配貨幣政策稀釋債務。
但這也是為什麼,各國都已經降息,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卻居高不下的原因。
這樣的經濟政策,將會擴大不同階級之間的生活水準與資產差距。近期全世界崛起的 Z 世代群眾運動,或許就是對這種結構性不平等的最直接反應。各國政府的主權債務問題,或許不會突然爆發,取而代之的,是一場由通膨、階級分化與意識形態衝突所釀成的漫長危機。
這對我們投資人的影響會是什麼呢?
這就是今天的關鍵報告,要告訴你的。
財政擴張的困境
阿根廷總統米萊在上任後大刀闊斧削減政府開支,關閉多個部門,裁減公務員,停止許多基礎建設,並在 2024 年實現了阿根廷政府過去 123 年來首度出現的財政盈餘。然而,不到一年的時間,這個「休克療法」現在只剩下「休克」而沒有「療法」。阿根廷經濟在 2025 年第一季萎縮了 2.8%,失業率攀升至 12%,米萊的支持度則是從上任初期的 60% 暴跌至 35%。
阿根廷的例子清楚顯示了財政緊縮的政治極限,大幅削減開支,似乎免不了短期的經濟衰退與社會動盪。
這也是為什麼川普最終放棄了 Doge 計畫,主打大美麗法案。德國長期堅持的財政紀律在 2025 年出現鬆動,政府宣布將暫停執行債務剎車機制。日本混亂的政治現況,則是說明了,緊縮財政難以獲得選民們的支持。
這些國家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,在民主政治體制下,在現在的人口結構跟經濟環境底下,財政緊縮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。
於是各國政府不約而同地選擇了「稀釋債務」策略。透過降息來降低整體市場的借貸成本;透過財政擴張來刺激經濟成長、降低債務負擔;而溫和但持續的通膨則能在不違約的情況下,稀釋債務的實質價值。
但市場投資人顯然是更為精明。
雖然各國央行都開啟了降息循環,但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卻居高不下。相對來說,各種資產,包括股市、房地產、黃金與比特幣的價格,則是持續創下新高。
這反映的正是市場對政府長期償債能力與貨幣購買能力的懷疑。
從急性到慢性,全球債務危機的型態轉變
那麼,這樣的主權債務危機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引爆?
我們認為這些已開發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,並不會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。取而代之的,可能是一個走向長期惡化的經濟結構。
為什麼會如此?
以 2000 年的網路泡沫或 2008 年的次貸風暴為例,這些多是民間企業或消費者,因為無法承擔債務壓力而爆發。但對於國家主權債務來說,只要他們是用本國貨幣來發行債務,基本上就沒有違約的可能。
而這些已開發國家的貨幣,多半都是國際儲備貨幣,或是與其他國家簽訂了一定額度的貨幣交換協議。所以,也不太可能像一些開發中國家,如阿根廷那樣頻繁的出現債務危機。
也因此,對於這些國家來說,本來就沒有在短時間內改善主權債務問題的誘因。
相對來說,透過持續的貨幣寬鬆與財政刺激,將債務問題「稀釋」到更長的時間尺度,雖然這樣的邊際效益會持續遞減,也就是每一塊錢的債務,所能推升的經濟成長會逐漸降低。但至少能避免短時間內的社會動盪,當然也更不容易流失大量選票。
在債務稀釋的過程中,政府將財富從儲蓄者與債權人手中轉移到債務人手中,尤其是政府本身。在實質負利率環境下,持有現金與債券的人每年都在損失購買力,但政府的實質債務負擔卻在減輕。
這就像是一種經濟體系的慢性病,低度成長、持續通膨、以及中產階級逐漸被侵蝕的購買力,一點一滴地在消耗經濟的活力。
世代財富移轉的逆轉
這樣的經濟環境,對於擁有各種資產的族群是相當有利的,因為貨幣價值不斷地被稀釋,所以各種資產的價值就水漲船高。但相對來說,年輕族群可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了。尤其是近期在各個國家,不約而同走上街頭的 Z 世代( 1997 年後出生 )就是如此。
近期在印尼、尼泊爾、菲律賓、摩洛哥等地,都出現 Z 世代自主走上街頭抗議事件。尼泊爾甚至在遊戲社群平台 Discord 上選出新任總理。
要理解 Z 世代為何走上街頭,我們可能要先看看不同世代面對的經濟環境有多麼不同。
嬰兒潮世代( 1946 年到 1964 年出生 )成長於戰後經濟奇蹟時期,享受了高速經濟成長、穩定就業與可負擔房價。他們在職涯中期遇上了 1980 年代開始的資產價格大漲,接著,冷戰結束,不管是股票還是房地產都帶來了巨額財富增值。X 世代( 1965 年到 1980 年出生 )雖然經歷了幾次經濟衰退,但整體而言仍能在合理的房價水準下購屋,並在 2000 之後的長期多頭中獲利。
但到了千禧世代( 1981 年到 1996 年出生 )與 Z 世代( 1997 年後出生 )後,情況則是完全改變了。
這個世代先是經歷了 2008 年之後的長期量化寬鬆,而在 2020 年的疫情之後,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無限制購債、財政刺激與通貨膨脹。再加上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,讓這個世代一進入職場就得面臨嚴重的競爭壓力。
對他們來說,實質購買力的持續下降、房價所得比的攀升、以及零工經濟的興起,都讓他們必須面對一個更為不穩定的未來。
簡單來說,Z 世代族群是經濟政策、社會福利政策與科技進步下,相對受到剝奪的族群。而就歷史經驗來看,社會出現動盪通常不是因為絕對的貧困,而是因為相對的剝奪感與不公平感。當年輕人看不到未來,當努力不再能改變命運,當階級固化成為常態,社會穩定性就處於臨界點。
漫長危機下的資產配置策略重構
對於投資者來說,我們必須要理解這場漫長危機的根本邏輯。
首先,實質負利率環境的持續時間可能會相當長,關於這點,身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已經習以為常。雖然市場上的名目利率可能有所波動,但只要政府繼續稀釋債務價值,實質利率就會長期維持在負值或極低水準。這意味著持有現金與債券將持續損失購買力。
最明顯的證據可能來自於央行本身。開發中國家的央行曾經是已開發國家政府債券的最大買家,但現在他們正在拋售公債,轉而增持黃金。2025 年迄今,全球央行的黃金儲備量,首次超過美國政府公債或歐元區政府公債,成為最主要儲備資產。
從黃金與美元的相對價值來看,我們可以說美元的貨幣購買力正在快速流失。
對照到美國股市在九月份的亮眼表現,這是過去幾年來表現相對優異的九月報酬率,但這或許只是名目價格的上漲,實質上,則是貨幣的價值不斷在下跌。
那麼,在這種環境下,不同資產類別會如何表現?
我們認為股票與實體資產仍是首選,尤其是能夠跟上人工智慧發展的國家與企業,以及那些能夠對沖法定貨幣貶值的商品,像是黃金與比特幣等等。
不過,投資者可能必須要接受一個新常態,那就是,我們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名目回報,但卻只能擁有更低的實質回報。而這就是各國政府選擇透過貨幣寬鬆與財政刺激,將債務問題「稀釋」到更長時間尺度,所可能帶來的結果。
或許,主權債務問題看起來不會像網路泡沫或次貸風暴那樣有戲劇性,但長期下來,它對個人財富的侵蝕可能是更加嚴重。
以上就是本週的報告。
我們正在經歷的主權債務問題,可能不是一場在等待爆發的危機,而是一個已經展開的漫長困境。它不會以網路公司股價暴跌,或是雷曼兄弟破產倒閉或那樣的方式呈現,而是透過持續通膨、停滯的實質薪資、持續累積的消費債務,一點一滴地侵蝕中低階層消費者的生活品質。
各國政府似乎已經做出選擇。他們寧願忍受長期的慢性衰退,也不願面對短期的劇烈調整。這個選擇的代價,將由儲蓄者、領取薪資者與年輕世代承擔。 Z 世代的崛起,正是對這種結構性不平等的直接回應。
對於我們而言,理解這場危機的性質至關重要。不要期待政府會突然變得對財政負責,也不要相信法定貨幣的長期購買力,因為,這可能會是一個大放水時代,一個長期實質負利率的時代。
所以,如果我們正在期待一場危機的短期爆發,那很可能不會是出現在主權債務問題上,而是在我們過去幾週所提到的人工智慧產業。人工智慧「循環融資」參與者之一的甲骨文,近期宣布發行 180 億美元的公司債,是今年第二大規模公司債,同時還包含了年期長達 40 年的債券,這是不是又更像當年的網路泡沫了呢?
今天的報告就到這邊,我們下週再見囉,掰掰。